about Kangxi Red Tickets

《康熙的红票》,这本书读完快两月了。我呢,一开始只想写下这本书讲了什么,现在却打算再写写这本书聊了哪些错误、或者说帮我纠正了哪些错误观念。
这本书讲了什么?康熙是怎么接触到传教士的、康熙与传教士之间的相处以及雍正帝禁传教士的原因。这几件事,作者的讲述非常精彩,去读原书吧!
这本书聊到了哪些错误?闭关锁国、“奴才”、自由市场下的知识利用。
闭关锁国
众所周知,你我从小到大的历史教科书都以”闭关锁国“作为清政府近代史饱受欺凌的原因。可实际上,”闭关锁国“是简单、但未必正确。
清政府统治期间,地理环境仍是人类难以逾越的障碍。当时从欧来华有两条路:陆路由沙俄垄断,而沙俄也不愿放弃垄断权力;海路则耗时长、且风险难测,只有传教士与商人愿意走海路来华。后面,康熙派在华传教士去欧洲传话,走的就是海路。结果呢,一大半的传教士都死在海上。
蒸汽机的改善在康熙死后。取消传教士优待的是雍正,乾隆续之。
出于个人经历,康熙欢迎、甚至渴望传教士来华,尤其是一技之长的传教士。传教士入华后,往往会受到康熙的优待,如各地购买土地、可与康熙直接通话等。雍正即位后,出于个人宗教爱好,抑制传教士、推崇佛教。注意,在康熙、雍正乃至当时文人圈子中,传教士与和尚道士没有区别,都是宗教。甚至,他们不在乎传教士之间的教派区别——康熙就不愿意扯进传教士们之间的教派争执。雍正在位十三年,抑制传教士十三年。乾隆即位后,也没有像康熙那样特别优待传教士,采取的态度是:有传教士来是好事,没有传教士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。
那么,传教士的遭遇是怎么影响清政府的后续命运的呢?
乾隆即位后,在华有话语权的传教士,其派系被教宗取消,这就使得即使在华传教士写信回欧洲,欧洲也没法派人来华传教——在那个时间节点上,传教士不仅仅是传教士,还是世界各地知识传播的使者。比方说,奎宁就是传教士教给康熙用的。皇帝排斥传教士、没有传教士来华、欧美技术跃进又刚好是在那个节点……这所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清政府技术仍停留在冷兵器+落后热兵器层面,而欧美社会则已进入到最先进的热兵器时代。印第安琼斯都知道吧?你刀耍得再花,印第安琼斯的一颗子弹也能让你脑袋开花。就这样,洋人开着蒸汽船、拿着先进热武器,从海入华、直插腹地。
闭关锁国,简单、未必正确。
奴才
“奴才”两个字后面的是什么?鲁迅写过一篇杂文,专门痛斥“某些人自愿做奴才”,可“奴才”两个字代表的是什么呢?是清人起事、发家、逐鹿中原并掂量九鼎的人事制度。“奴”指人身归属,“才”指依附者的能力。简单地说,一人得道、鸡犬升天。“家奴”、“包衣奴才”即是来源自此人事制度。此人事制度有两个特性:家族式附庸、可自由转移奴籍。例如,年羹尧父亲就是雍正家奴,顺带着,年羹尧哥哥和年羹尧都是雍正的家奴。在这种激励制度下,清人作战往往不怕死,愿意冲锋陷阵——明军的军功激励制度不如清军有效,输得不冤。
前面有说,康熙往往会优待在华传教士。优待的原因是什么?顺治立康熙,就与传教士的建议有关——传教士告知顺治,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得天花。此事极大地增加顺治立康熙的权重。另外,康熙自幼就与传教士相处过密。这种相处过密,又给康熙以机会,得以享受纯粹知识的乐趣。对于这种知识的渴求,也是康熙派遣在华传教士去欧洲的一个理由。另外,传教士还能发挥制度以外的政治作用——传教士可作为皇帝本人的私人代理参与各种对外事宜,如对俄谈判等。后面,为了方便管理,康熙下令,由内务府签发在华传教士的“籍贯证明”——内务府专门管理皇帝本人的奴才。也就是说,康熙是认可在华传教士为家奴的。
那为什么鲁迅的痛斥有道理,而康熙时期的在华传教士也不认为“奴才”制度是错的?鲁迅的那个时候,”奴隶制“已成为文明中的不道德,而直至雍正时期,世界上仍未普遍认为“奴隶制”是道德错误。也就是说,关于“奴隶制”的观念,在那一两百年间发生极大地反转,而且这种反转是先在欧美社会发生的,随后才传递到儒家文化圈子——你可以翻看儒家各种典籍,没有任何一句话指责过奴隶制。在华传教士呢,也不自认为 slave,而是“骑士式的效忠”。因此,这两者并不冲突。
只是说,当爱新觉罗坐稳皇帝位置、整个华夏社会进入相对稳定的时代后,这种“奴才”制度的作用便在减弱,但并未消失。这也是鲁迅指责“某些人自愿当奴才”的起因。
自由市场下的知识利用
康熙享受传教士带来的知识,而且往往还能有所突破。只是说,这些突破碍于文字不通,没有传回欧美、没有使欧美社会认识到这些突破。可是,这种知识上的突破,有什么作用吗?今人再发现这些已经过时的突破,有什么作用吗?
我想的是,康熙及其手下的人可以突破某些知识难点,可是,这种突破为何没有影响社会、甚至改善整个社会?而且,康熙为何仍在等待传教士带来最新的知识进展?后来我明白了,对康熙来说,这种纯粹知识的享受,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乐趣,与打猎无异。正因如此,这种知识水平上的突破根本不会回馈到整个社会。
我无法理解的是,这种无法回馈社会、仅仅保留在故纸堆上的过时突破,怎么会成为某种骄傲呢?在我看来,这是错误。
如果说,传教士们忙着介绍知识给康熙、翻译汉籍,那么,怎么当时华人读书人没有翻译、转售传教士们的书籍呢?我的猜想是,传教士群体始终与政治息息相关,要么过分亲密、要么过分疏离,康熙雍正时期的读书人不太可能冒着巨大政治风险与传教士来往。以至于乾隆朝,当时人视洋人为稀有物、甚至不知道曾与传教士有过来往。别忘了,文字狱贯穿着整个清政府生命周期。换句话说,政治风险抑制着社会传播知识。
康熙不知道这些知识的作用,指责他也没有用——整个华人社会就不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。那么,在哪种制度下,知识最容易发挥作用呢?自由市场下。在自由市场下,人们会想方设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与运用,包括在“想法设法”中。
一些问题
读完这本书之后,我有几个疑问:
- 闭关锁国,这四个字的发源与兴盛,以及是如何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的?
- 奴隶制,是怎样成为道德错误的?
- 天才从何而来?天才们是如何反馈社会的?